索 引 號: | 013101089/2020-109574 | 主題分類: | 國民經濟管理、國有資產監管 |
組配分類: |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| 體裁分類: | 報告 |
發布機構: | 高淳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| 生成日期: | 2020-10-29 |
生效日期: | 廢止日期: | ||
信息名稱: | 2020年上半年全區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| ||
文 號: | 關 鍵 詞: | 目標任務;城鄉;發展;改革;實體經濟;開工;寧宣;醫療器械;地區生產總值;公共服務水平 | |
內容概覽: | |||
在線鏈接地址: | |||
文件下載: | |||
2020年上半年全區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
今年以來,按照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及年初人代會確定的目標任務,全區上下堅持經濟發展與疫情防控兩手抓,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要求,大力實施“六大工程”,切實抓好“六穩”、抓牢“六保”、抓實“四新”,經濟社會發展勢頭持續向穩向好。上半年,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7.1億元、增長0.5%,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.1億元、增長3.4%,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2億元、增長7.5%,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52元、增長3.1%,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.8%、2.2%。主要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。
一、產業基礎持續夯實。工業經濟發揮“壓艙石”作用,全區在統27個行業中15個行業實現正增長,增長面為55.6%,1-6月高端智能制造、節能環保新材料、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等三大主導產業產值同比上升11.1%、3.4%、1.8%,上半年全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6.8%、工業投資增長10.3%。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,1-6月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42.5億元、增長11.7%;新增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37家,建筑業總產值完成160.1億元、增長2.1%,規上交通運輸服務業營收完成8.2億元、增長2.8%,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營收完成2.8億元、增長7.6%;金融業發展有力,1-6月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1195.4億元、增長19.4%。農業發展質效提升,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加快推進,落實池塘生態化改造2000畝;穩定提升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,水稻種植面積達11萬畝、新建萬頭以上規模豬場2個;新型農業產業經濟主體培育壯大,新增江蘇股交所農業板掛牌上市農業龍頭企業4家、新建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聯合體1個。
二、創新驅動提質提效。科創載體加快建設,省醫療器械檢驗所高淳分所正式開工,江蘇醫療器械大數據中心簽約落戶,實體化運作南京高職園、現代農業產業園,南京財經大學紅山學院開工建設、南京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主體封頂,農業園綠色養殖中心、科創中心基本建成。高端人才加速集聚,推進161名高層次創業人才項目,征集創新型企業家申報信息5條,申報國家高端外國專家引進計劃8項、省引智計劃3項,積極開展中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申報工作,組織20家落戶人才企業申報2020年度省“雙創計劃”,28人入選第二批省鄉土人才“三帶計劃”,入選人數位列全市第一。創新要素不斷凝聚。精心舉辦創新周系列主題活動,加快落實“兩落地一融合”工作,上半年簽約新型研發機構1個,5家已備案新型研發機構新增孵化引進企業52家、在研在孵項目15個,完成進度104%,上半年新增企業市場主體2763戶,同比增長20.3%。推進“再造勞動力優勢十項行動計劃”,上半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45人,大學生就業人數完成2309人。
三、發展動能激活壯大。“四新”項目蓄積動能,建立健全“一對一”跟蹤項目服務體系,進一步理順指揮機制、調度機制、傳導機制,推動市區兩級274個“四新”項目順利實施,建成5G基站275個。上半年新增“四上”企業46家、新增投資單位44個,約占全市23%,新增“四上”單位在全市領先。重大項目扎實推進,開展2次重點項目攻堅“雙亮”活動,1-6月,11個省市重大項目全部開工,完成投資36.8億元、占年計劃的57.8%;105個區重點產業項目開工92個、開工率87.6%,完成投資76.6億元、占年計劃的48.6%,項目開工率、申報投資進度均超預期。招商引資克難奮進,舉辦高淳區“四新”行動1+2政策發布暨重點項目簽約儀式,開展首輪招商引資“百日競賽”,推進“云洽談”“云招商”,1-6月,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4個、協議投資額359.3億元,成功簽約智微格半導體、比克電池兩個50億元項目,獲2020年二季度市招商工作擂臺賽“目標任務進度獎”,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100.2%,位列全市第一,提前半年超額完成市下達任務。
四、城鄉融合步伐加快。路網體系日趨完善,寧宣黃高鐵、寧杭高鐵二通道、寧廣高速等一系列交通項目正在加快規劃對接;溧高高速高淳段路面工程全面開展,寧宣高速全線路基已進場施工,省道360高淳西段改擴建全線已建成通車,固城作業區岸線已獲交通部批復,環湖線花山大橋主墩承臺全部澆筑完成,北嶺路西延及跨官溪河橋梁序時推進,城鄉交通體系逐漸完善。城鄉生活品質提升,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深入開展,建成的日處理50噸餐廚廢棄物終端處理設施正式投入運行,城市3個居民小區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先行先試,區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開工在建;加快推進“廁所革命”,上半年完成農村新改建廁所321座;全區城鄉供水入戶率實現100%,實現從供“合格水”向“優質水”的歷史性轉變。城鄉文體設施有序升級,完成8片足球場地建設,開發區、磚墻鎮體育公園加快推進,5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被確定為省“十百千”示范創建點。鄉村振興穩步推進,集中開展鄉村振興“雙亮”行動,省級特色田園鄉村、市級美麗鄉村和小茅山田園綜合體加快建設,淳青生態觀光茶旅成為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,東壩街道三條壟田園慢村入圍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錄,“萬企聯萬村、共走振興路”行動達成村企對接項目26個。
五、綜合改革深化推進。重點改革穩步實施,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、全國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、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扎實推進;深化開發區“高新區”體制機制改革,完成慢管會全員聘任制改革;我區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改革獲得省政府批復,水上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組建成立,在全市率先實現鎮域“一支隊伍管執法”;街鎮集成改革通過市級評估,磚墻、椏溪20個行政村合村并居試點順利完成。營商環境不斷優化,深入實施營商專線、“六項承諾”等工作機制,積極探索推行營商環境區領導直通車、企業家營商環境監督員等制度,行政權力事項全程不見面率達到96.5%,“24小時不打烊”“一件事一次辦”等制度廣受好評。制度改革取得成效,制定出臺支持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意見,支持國資國企改革做大做強,制定精準支持企業與產業發展若干意見,以政策推動產業要素聚集、企業轉型升級發展。
六、生態環境切實改善。水環境治理成效明顯,實施主城區雨污分流建設及養護和鎮街污水處理廠提質增效工程,梳理排查V類及以下水體1707個,全面落實V類水治理舉措,年內全面消除V類水,落蓬灣斷面等9個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全部達標,固城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穩定保持在Ⅲ類及以上。大氣環境明顯改善,全區空氣質量良好以上天數達161天,優良率為88.5%,同比上升16.7個百分點;PM2.5平均濃度為34.7ug/m3,同比下降28.6個百分點;臭氧8小時平均濃度為100ug/m3,同比下降7.4個百分點。對中央環保督察交辦的12件、省級環保督察交辦的8件環境信訪問題已全部完成整改和銷號工作。生態系統加快恢復,積極探索全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,深入實施固城湖退圩還湖、耕地輪作休耕等項目,省級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項目已完成游子山-花山生態涵養區成片造林及森林撫育等3項,66個子項中已完成24項,重點水域禁捕退捕專項行動正在加快推進。
七、民生福祉不斷增進。積極促進就業創業,新增城鎮就業7875人,實現再就業784人,開展城鄉勞動者就業技能培訓1490人次,核發43家企業以工代訓補貼1182人,組織455名職工參加技能提升培訓補貼76萬元,核發就業創業、吸納用工、以工代訓等各類援企穩崗補貼4600多萬元。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升,10類35項重點民生實事有序推進,引進南師附中、芳草園小學、鼓樓幼兒園等優質教育資源,省淳中高品質示范高中創建、湖濱高級中學寄宿制改革加快推進,東壩小學主體竣工。區人民醫院成為國家衛健委“改善醫療服務創新醫院”,鼓樓醫院與區人民醫院緊密醫聯體建設加快推進,中醫院成為市中醫院高淳分院,建成養老床位4959張、2A級以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50家,全市首家區級養老服務綜合中心正式啟用。社會環境和諧穩定,結合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,深入實施27個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治,全區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;深化掃黑除惡專項斗爭,實施網格化社會治理,開展風險防范化解12個專項行動,探索“信訪超市”建設,我區成為全國信訪工作“三無”區。
從總體上看,上半年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舉措穩步推進,但受疫情、汛情影響暴露出不少問題,主要表現在: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,受疫情影響,全區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為負增長,二季度增幅與全年目標任務差距較大。二是產業發展動能不足,實體經濟總量不大、質量不高的現狀尚未徹底改變,帶動能力強、規模效益優的大項目好項目不多,百億級項目還未突破,部分結轉項目仍未開工。三是要素制約依然存在,征地拆遷難、建設用地規模空間與指標緊缺等問題還不同程度地存在,影響了項目的推進進程,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能力還需要進一步加強。四是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,基本公共服務不平衡,特別是優質教育、醫療、文化等資源供給不均衡,就學、就醫、就業等方面的群眾滿意度仍需進一步提升。對此,我們要加強研究,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決。
下半年,全區上下將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十二屆十二次全會決策部署,聚焦區人代會確立的各項目標任務,堅持“六穩”、確保“六保”、抓實“四新”,堅持問題導向,進一步突出提質增效,激發實體經濟新動能,推動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,加快培育優質龍頭企業,促進現代農業高效發展;進一步突出項目建設,持續深化招商引資,在發展速度、質態、成效上求突破;進一步突出改革創新,著力拓展改革深度,加快提升創新驅動力,更高層次推進城鄉融合;進一步突出城鄉均衡化發展,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,推進寧宣黃高鐵、寧杭高鐵二通道、寧廣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;進一步突出民生供給,不斷完善社會保障機制,提高公共服務水平,優化社會治理水平,力爭高質量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