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歷史沿革】春秋時期,周景王四年(公元前541年),吳王余祭在離今高淳區城東面十五千米的地方筑“子羅城”。因城高堅固取名“固城”,即今固城鎮。并以此為基礎設立“瀨渚邑”。因為古中江又名“瀨水”,固城就建在中江北岸的沙灘上,所以取名“瀨渚”。三年后楚靈王下固城。楚平王為太子時據守固城,后人又把固城叫做“楚王城”。周敬王十四年(公元前506年),吳國攻下固城。進城后,伍子胥下令燒毀城內所有殿宇樓閣。史書記載:“吳伐楚燒固城,大火逾月未熄。”周元王三年(公元前473年),越王勾踐打敗吳國,固城被越軍占領,劃到了越國的會稽郡。周顯王三十五年(公元前334年),楚國打敗越國,固城再屬于楚國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后,實行郡縣制,改瀨渚邑為溧陽縣,因地處瀨水的北岸,“瀨”與“溧”古音相通,古人又習慣以水之北為“陽”,這是高淳置縣開始。縣境范圍含今高淳區、溧陽市全境及溧水區南境,縣治今在固城鎮。秦初到東漢四百多年間,固城是今高淳區、溧陽市、溧水區南境所在地區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三國吳時,廢溧陽縣建制,作為屯田之用,在原縣境東部置永平縣(今溧陽市境內),治今溧陽市城南古縣村附近,是今溧陽市內設縣之始。西晉太康元年(280年),除永世縣地外,又恢復設立溧陽縣,屬丹陽郡。隋時,廢永世縣并入溧陽縣;不久溧陽縣并(古)丹陽縣(縣治在今江寧小丹陽鎮)東部區域,改稱溧水縣,最初縣治改在今高淳開化,后遷至今溧水縣永陽;此時的溧水縣轄區除了包括秦置溧陽縣整個區域外,還包括(古)丹陽縣東部地區。唐朝(620年)分溧水縣東部地區異地置溧陽縣,即今溧陽市的前身,縣治初在今溧陽市舊縣村。明朝弘治年間從溧水縣分出置高淳縣,縣治為淳溪鎮,屬應天府。縣因高淳古鎮而得名。高淳鎮即今淳溪鎮。清,改明應天府為江寧府,高淳屬之。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期間,高淳縣屬天京省江寧郡。清同治三年(1864年),陷天京,高淳復屬江寧府。民國元年(1912年),廢府,高淳縣隸江蘇省。1914年,于省、縣兩級間設道,高淳屬江蘇省金陵道。1927年,廢道,縣隸于江蘇省。1934年,江蘇省實行行政區督察制,高淳縣屬溧陽行政督察區。1935年9月,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(駐江寧)。1937年12月7日,侵華日軍陷高淳縣城,建立偽政權;民國高淳縣政府撤至第五區青桂塘,受江南行署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。1949年5月2日,屬于蘇南行政公署鎮江地區專員公署領導。1953年1月,撤銷蘇南行政區,成立江蘇省,高淳縣屬江蘇省鎮江專區;1958年改為常州專區,高淳屬之。1959年,又改為鎮江專區,高淳縣屬鎮江專區。1983年3月1日,實行市管縣體制,高淳縣由鎮江專區劃歸南京市管轄。2013年2月21日,國務院批準撤銷高淳縣,設立南京市高淳區,以原高淳縣的行政區域為高淳區行政區域。2013年3月28日,南京市高淳區正式成立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