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邊是閑置已久的土地利用不起來,一邊是有項目的企業找不到地方“上馬”,如何在兩者之間搭建起有效對接的橋梁,達到“資產存量”變“發展增量”的效果呢?
近日,位于陽江鎮丹湖村的江蘇飛爾環保管道管材項目完成主體封頂,一棟嶄新的廠房建筑主體逐漸顯現,這塊“沉睡”了多年的地塊,即將重新迎來生產熱潮。
飛爾環保項目總投資2億元,用地約10畝,總建筑面積約11000平方米,主要生產環保處理設備以及配套不銹鋼管道、風量調節閥、消音箱等。
飛爾環保項目落地陽江鎮蘊含著濃濃的家鄉情。投資方江蘇飛爾環??萍加邢薰镜亩麻L陳秋連,是陽江鎮潦田村人,在外經過一番拼搏,在無錫開辦了一家研發、生產金屬通風管道的企業。隨著企業發展日益壯大,為擴大生產規模,也為回饋家鄉,陳秋連打算回高淳新建生產線。
在了解這一需求后,陽江鎮主動前往對接。很快,飛爾環保項目便有了實質性進展,并于2024年4月正式立項。自項目落地以來,陽江鎮綜合多方資源為企業配置了區重點產業項目專班服務,了解項目建設需求,破解土地難題,及時跟進項目手續幫代辦等各項工作。
“2024年10月土地流轉、規劃設計全部落地,當月我們就動工了。目前主體已封頂,預計4月底竣工驗收,5月設備進場,6月正式投產,預計今年年產值3000—5000萬元。”陳秋連說。
而該地塊的盤活的過程,也是一波三折。這片占地近10畝的土地,原是老服裝廠,曾因企業破產長期閑置,既無法產生經濟效益,還需耗費人力物力維護,成了一塊“燙手山芋”。2017年,高淳法院通過公開拍賣處置該廠區,為了解決歷史遺留矛盾,陽江集體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競得這處閑置用地。當時,該用地還涉及部分建筑被鑒定為危房、土地權屬問題等隱憂。面對這一境況,陽江鎮先試先行打出“政策+實踐”組合拳,在“拆危煥新”的基礎上,積極探索國有與集體建設用地市場的協同聯動,有效解決了項目地塊內國有、集體建設用地混雜布局及供應給不同主體難以建設的問題。
飛爾環保項目的落成,讓該地塊實現從“閑置資產”到“億元項目”的成功蛻變,項目建成后還將提供近60個就業崗位,帶動村民就近就業增收。
自2019年被納入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以來,我區不斷優化土地要素供給、積極盤活低效閑置用地,喚醒“沉睡資本”。目前,全區已入市16宗地塊,面積163.25畝,出讓金5807.5萬元,讓閑置土地成了搶手的“香餑餑”,推動土地存量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經濟增量。